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身边的事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【新华网】一位麦秆画“守艺人”的坚持与梦想

    信息发布者:twmyhc88
    2019-01-29 22:47:54    来源:通渭县人民政府   转载

      

    冉艺飞制作的麦秆画。新华社记者张文静摄

      新华社兰州1月10日电(记者王铭禹、张文静)在一间客厅改建而来的工作室内,冉艺飞将竹签粗细的麦秆剪开,用熨斗烫平,抛光处理,再将薄如纸片的麦秆拼接起来,依照此前画好的图样裁剪、上色、装裱。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麦秆画出现了:奔腾的骏马、鲜艳的牡丹、苍翠的绿竹……

      今年52岁的冉艺飞是这间麦秆画工作室的主人,同时也是甘肃省定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秆画的传承人。

      麦秆画是中国古老文化艺术的瑰宝,源自草编艺术,因其制作材料为麦秆而得名,已有上千年历史。

      20世纪80年代,通渭县一家草编生产企业制作的草编产品样式精美,质优价廉,销售火爆。当时,在该企业工作的冉艺飞接触到了草编艺术,并从此结缘。

      冉艺飞正在精心制作麦秆画。新华社记者张文静摄

     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,草编产品逐渐被更为廉价的塑料和漂亮的布料取代。企业效益下滑,冉艺飞成了下岗工人。但她闲不住,总想找点事情做。

      2002年,一档介绍麦秆画的电视节目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。她开始学习和制作麦秆画,并完全着迷了。“起初只是打发时间,后来这门艺术改变了我的人生。”她说。

      麦秆画融绘画、书法、工艺于一体,看似简单,制作起来却很难。刚开始,冉艺飞只能照猫画虎。她用双手撕开麦秆,但锋利的麦秆瞬间划破了双手,这才意识到,要用剪刀剪开麦秆。

      在学习过程中,她又遇到了棘手的问题,难以掌握麦秆画制作的熨烫环节。这个环节需要精准把控熨斗的温度,温度过高,会烫坏麦秆,而温度过低,则达不到作画的要求。

      她找来各种视频和图片揣摩,不断尝试,反复练习。三年后,冉艺飞的作品终于能拿得出手了。眼看着作品快要堆满家里,她希望为它们找到“新家”,也为自己找到一条新的出路。她主动跑到县政府对接,没想到,文化、旅游等相关部门很关注她的作品,承诺帮助她推广。

    冉艺飞制作的麦秆画。图片由受访者提供

      和这项重焕青春的古老民间艺术一样,冉艺飞的人生也丰富多彩起来。2002年至今,冉艺飞已经完成了上千幅作品,远销到中国各地。她还带着作品走出国门,到埃及、蒙古国等地参展。

      学习麦秆画初期,冉艺飞在村里的田间地头上,可以轻松找来麦秆。慢慢地,寻找麦秆不再轻松,原因是种小麦的农民越来越少,而且当地的麦秆过硬。于是,冉艺飞坐着火车或搭乘朋友的顺风车,去邻近的陕西省采购。那里的麦秆更加柔软有弹性,用来作画再适合不过了。

      近年来,随着网购的普及,不用出门,轻点鼠标,也可以找到物美价廉的麦秆。

      冉艺飞已从最初的麦秆画爱好者转变为麦秆画的传承人,获益良多。从下岗后的日子难熬,到现在,她每年收入达10余万元人民币。

      传承和创新麦秆画是她当下最为关心的问题。“通渭县是我国书画艺术之乡,这里的人们不仅擅长舞文弄墨,还会编织和绘画。如果他们学会麦秆画,就有一技之长。”

    冉艺飞(中)和培训学员的合影。图片由受访者提供

      她的想法和当地政府部门一拍即合。通渭县文化馆馆长丁相宏介绍,通渭县今年在寺子乡等乡镇设置了培训点,冉艺飞吃住在乡里,手把手指导农村妇女制作麦秆画,仅去年一年,就免费培训了100多人次,其中不少妇女制作的麦秆画有了销路,成为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。

      留电话、拍合照、加微信、送鞋垫……学员们的热情感染了冉艺飞。她知道上了年纪的妇女学起来很慢,便不厌其烦,倾囊相授。

      当下,冉艺飞有个迫切的愿望,开设一所麦秆画培训学校,让更多妇女通过麦秆画找到脱贫致富之路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